為全面展示蘇尼特左旗的自然風光、文化底蘊和發(fā)展活力,進一步提升蘇尼特左旗知名度和影響力,現面向全社會公開征集蘇尼特左旗宣傳口號。具體事項公告如下:
征集時間
2025年4月25日起至2025年5月15日。
投稿要求
1.主題鮮明:結合北疆文化品牌打造,突出蘇尼特左旗的地域特色、歷史文化、民族風情和生態(tài)優(yōu)勢,體現時代精神。
2.語言精練:簡潔有力、朗朗上口,易于傳播和記憶,字數控制在16字以內。
3.創(chuàng)意新穎:具有獨創(chuàng)性和感染力,不得與其他地區(qū)口號雷同。
4.內附說明:需附200字以內的創(chuàng)作思路或寓意闡釋。
投稿方式
方式一:將投稿內容以電子郵件形式發(fā)送至郵箱sntzqxcb@163.com,寫明作者姓名(單位或個人)、聯系電話、投稿口號、闡釋說明。
方式二:掃描下方二維碼,依序填寫作者姓名(單位或個人)、聯系電話、投稿口號、闡釋說明。
獎勵設置
獲評獎1名:獎勵3000元。
入圍獎3名:獎勵1000元。
評選方式
初審:中共蘇尼特左旗委員會宣傳部(文體旅游廣電局)將對所有投稿作品進行初審,篩選出一批入圍作品。
專家評審:邀請各界代表進行評審,綜合創(chuàng)意性、傳播力、貼合度、寓意度進行評選,選出蘇尼特左旗宣傳口號和入圍獎。
結果公布:評選結果及入選作品將在“蘇尼特左旗微平臺”微信公眾號公布。
注意事項
1.投稿作品須為原創(chuàng),不得侵犯他人知識產權,否則責任自負。
2.投稿作品應以中文形式呈現。
3.獲獎作品著作權歸主辦方所有,有權修改、使用、發(fā)布。
4.若投稿內容雷同,先投稿者優(yōu)先錄用。
5.本次活動最終解釋權歸中共蘇尼特左旗委員會宣傳部(文體旅游廣電局)所有。
聯系人:劉慶香
咨詢電話:
背景參考
蘇尼特左旗概況
蘇尼特左旗(簡稱東蘇旗),位于內蒙古自治區(qū)中部、錫林郭勒盟西北部,國土面積3.4萬平方公里,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3.2萬平方公里。蘇尼特羊是全國優(yōu)良畜種并獲得國家原產地標識認證,建成全區(qū)最大羊駝產業(yè)發(fā)展基地。
“羊”名天下—蘇尼特羊
蘇尼特羊肉鮮嫩多汁、無膻味、色澤鮮美、肉層厚實,而且具有蛋白質含量高、脂肪含量低、瘦肉率高、富有人體所需各種氨基酸和脂肪酸、容易消化等優(yōu)點,是制作“涮羊肉”的最佳原料,深受國內外廣大用戶的高度評價和熱烈歡迎。
烏蘭伊德(紅食)文化之鄉(xiāng)
“烏蘭伊德”是蒙古族生活中的重要食品,蘇尼特部落在悠久的歷史演變中形成了獨特的“烏蘭伊德”文化。蘇尼特“烏蘭伊德”主要以牛羊肉為主,傳統(tǒng)“烏蘭伊德”有全羊席、烤全羊、烤羊腿、石頭烤肉、涮羊肉、手把肉、油包肝、蚩尤湯、血腸等。
中國蒙古族塔穆嘎(印記)文化之鄉(xiāng)
在蒙古語中,印記稱作“塔穆嘎”,是蘇尼特人民在牧業(yè)生產中辨識管理畜群的重要風俗之一。馬駝打烙印,牛羊做印記,七大類別的圖形以及完備的風俗禮儀,蘇尼特遺留的六千余種印記圖案,成為草原文化繁榮發(fā)展的一個縮影,是當今中外草原印記文化的蔚為大觀。
中國蒙古族德格蘇(繩藝)文化之鄉(xiāng)
繩藝在蒙古語中為“德格蘇”,是蘇尼特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人人習得的重要技能。歷經千年,蘇尼特人民就地取材,利用小草樹皮、牲畜皮毛,創(chuàng)造出各種繩扣系結方法,廣泛應用于蒙古包系結、五畜繩扣、物件捆扎等生產生活各個方面。
中國蒙古族沙嘎(踝骨)文化傳承基地
沙嘎在漢語中又稱“踝骨”“嘎拉哈”,曾作為貨幣、卜具和信物使用,在北方游牧民族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。這里的沙嘎游藝活動達一百二十多個項目,是一筆珍貴的民族無形資產,更是一部無與倫比的游牧文化歷史教科書。
氈繡技藝
氈繡作為蒙古族刺繡的一種,是游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蘇尼特的氈繡技藝別具一格,得到良好傳承與發(fā)展,至今保留著氈繡技藝的原始狀態(tài),其針法活潑,線條明快,刺繡工藝精細又不失粗獷,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。
內蒙古蒙古包文化之鄉(xiāng)與研究基地
蒙古包由架木、苫氈、繩帶三大部分構成,可通風、采光,搭建方便,拆卸移動靈活,適合蒙古族輪牧居住。在蘇尼特左旗,有一座面積達800平方米的匈奴式蒙古包,保持著吉尼斯紀錄,代表著當今蒙古包生產的先進水平與發(fā)展方向。
內蒙古觀賞石寶玉石基地暨肉石之鄉(xiāng)
蘇尼特左旗肉石分布于旗中部的低山丘陵草原地帶,形成于距今2.3億年的中生代火山活動期。在火山運動、冰川運動等多種地質作用下,形成了“肉石”獨特的肌理和瑪瑙特質,形象逼真,令石界稱奇,因而有“南有東坡肉,北有東蘇肉”的美譽。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7f-XoWHRQT5oXQVwHccGDg